关于我们 About us
客家音乐资讯

歌剧《土楼》的魂

时间:2014/7/15 15:52:18

    歌剧《土楼》带来了中国民间建筑土楼的魂——世世代代的客家人。

    由福建省文化厅、龙岩市委市政府和永定县委县政府联合出品,福建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歌剧《土楼》开篇就集中展现了客家人的民俗民风,客家人的团结互助。《土楼》以中国民间建筑命名一部歌剧,并且将客家山歌融合于西洋歌剧的形式中,是歌剧艺术的一次突破,歌剧《土楼》体现出客家人历尽艰难险阻却依然如土楼外墙上那顽强的葛藤,绽放着生命的绿色,剧中由客家小调改编的主题歌《青青葛藤》更是贯穿全剧,成为客家人精神的写照。

  当国家大剧院歌剧厅的大幕拉开,一座高10.5米、直径16米的“土楼”屹立在观众眼前,好不壮观。随着剧情的进展,“土楼”在开阖中展现着客家人的生存命运,寓意了客家人既封闭又开放的性格,充满着浓浓的客家文化内涵。经历了五次大迁徙的客家人自我保护的意识十分强烈,圆形的土楼象征了客家人的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像一座攻不破的堡垒。

  《土楼》更寓意了客家人对文化的坚守和家园的守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客家人从未忘记祖训,他们一代代教孩子读书,可以说耕读文化是浸在客家人血脉中的内在传承。所以,从唐朝中原的名门望族一代代不断漂流迁徙,他们虽然已然平民化,但恰恰是这种耕读文化的传承使得客家人枝繁叶茂,生生不息。亦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也正是这种文化基因,在他们闯广东,下南洋中派上用场。但无论客家人的男人们如何闯荡世界,客家的女人们都会带着孩子在土楼中守望。如果她们的男人不幸遇难,土楼这个大家庭就是她们最坚强的后盾,她们不用担心自己的孩子没有人供养,因为每一个出去的客家男人都会往回寄钱,每一个土楼中的人都会相互扶持帮助。

  《土楼》的主人公云花带着自己的儿子石柱和琼花留下的儿子石头,在土楼外眺望远方,在失望中转身走向了土楼。当土楼的外墙在观众面前徐徐打开,土楼内便是一个大家庭,其乐融融。三层的土楼用环形回廊将一个个单独家庭连接起来,中间为一大的庭院与祠堂,供孩子玩耍、家族祭祀。除了少有的几个留守男人,一群客家女人带着她们的孩子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春分祭祖”。

  与其说歌剧《土楼》讲述了母爱的故事,不如说咏叹了一曲客家女人的慷慨悲歌。《土楼》成功塑造了云花这一女性形象。年年在土楼中守望丈夫归来的云花,殊不知她的丈夫阿山七年前随师傅及同门师兄阿水下南洋途中早已葬身大海。她细心照料着自己的孩子和另一个不幸死去的琼花嫂的孩子,将两个孩子视为生命的寄托,在无尽的盼望中等待着阿山和阿水的归来。不幸的是土匪劫持了她的两个孩子,在赎金不够只能解救一个孩子的紧急关头,她毅然决定先救出琼花的孩子。云花的扮演者王庆爽把这段演唱推向了全剧的第一个高潮,展现了云花的人性光辉。

  又是一年的春分时节,和阿山一起下南洋的阿水终于回到了土楼,但带来的是阿山和师傅于七年前已在海上不幸遇难的噩耗,还有要把儿子石头带去南洋的决定。因为是客家人,因为是土楼男人,土楼的男人都注定要闯荡世界——“男孩子最终是要走出土楼的”。青年丧夫,中年丧子,何其悲凉,但即便这样,云花依然选择了放手。当土楼里的老婆婆怜悯其命运说到“土楼中女子的明天在哪儿”,云花坚定地说,孩子出去读书长本事,土楼的客家人就有希望,我们就有明天。在月朗星稀的晚上,云花与阿水于土楼内外的大段对唱把人物内心复杂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阿水要上路了,不仅带走了儿子,还带走了土楼里已长大成家的男人,土楼的女人都注定要空守家业。

  正是土楼中客家女人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孕育了客家人的明天。我们才看到,无论闽浙两广,还是台湾、澳门、香港,客家人足迹遍布神州,而在东南亚、北美、欧洲、客家人也是人才辈出。

  又是一年祭祖时,歌剧《土楼》中客家女人领着孩子们采葛藤的队伍是如此的壮观……  



返回新闻目录
客家音乐资讯更多»
更多»